没安全感的人生 边缘人格何以形成?
(优活健康网编辑部/综合整理)可以在心理层面上,将边缘人格归纳出一些共同特徵。而此人格的形成,包含着两个部分:
?敏锐而感性的自我,高敏感体质。
?焦虑、紧张且高压力的成长环境。
?
两者相较之下,环境的影响才是决定性要素。也许起因于成长过程中,界线不清、情绪不稳、控制狂的照顾者,或是被遗弃、资源匮乏、躲债、贫困、家人吸毒或是黑道等现实环境问题。
事实上,深入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之后,会发现在他们小时候的成长经验里,家庭环境因素与一般人相比,其实差异颇大。一方面日常生活中家人互动过程里,几乎就是较为紧绷或是摩擦的关係。而更大的问题,通常来自家中缺乏好的主要照顾者──妈妈的角色。
母亲这个角色 几乎是小孩模仿与熟悉人性的第一印象
若成长过程中,小孩所需要的温柔、体贴、呵护,被洒狗血的爱恨情仇所取代,或是长期遭受不具亲职功能的照顾者遗弃、家暴、忽略等,就容易造成当事人长期感到不安与恐惧。而另一方面,也有可能是小时候遭遇现实条件中的危险因子影响──暴力讨债、父母离异、性侵害等。
麻烦的是,这并不是一个人想要处理,就能处理好的事情。
因为是早年经验中与照顾者出现了状况,曾长期处于受害(被动)一方的情况下,内心早已习惯自己是幼小、脆弱的角色,认为世界是危险的、没人可以信任的。于是,为了可以更安全地保护自己,少受一些伤害,他们会将内心封闭起来,「毕竟连父母的爱(外在现实环境)都这样充满伤害了,更不可能有别人会真心爱我。」
爱得猛烈,却也时刻遭受不安袭击
在边缘人格案主的原生家庭中,经常可以看到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中,充满过度而没有界线的黏腻交织,照顾者的情绪始终起伏不定(过度溺爱/严苛或完全疏离)。
亲职功能时好时坏,便难以看见孩子的真实样貌,甚至会使用奇怪的小手段来掌控孩子的生活。
例如,我曾遇过一位母亲,常会在边缘人格的儿子跟朋友出门时,伪装生病,吃不下饭,直到儿子回家陪她。另一位母亲则是会强烈要求就读大学的女儿假日都要回到家中,如果孩子表示自己有安排事情无法回家,就会招来母亲强烈而不满的讯息攻击、言语指责。上述这两个例子里,他们的家庭即是时常充斥着攻击与冲突。
边缘人格者在不断的情绪焦虑状态下生存着,对他们而言,这世界完全不友善,只有先保护好自己,才有可能好好活着。
他们通常青春期便开始与父母有激烈冲突,很早就想离家独立生活;也因为害怕孤单,非常想交男/女朋友,只要遇到那个可以拯救自己逃离家庭的人,便紧抓不放。
他们爱得猛烈,却抵不住内心那分时刻袭来的不安与恐惧;他们不相信永恆不变的爱,因此总能想像出各种被背叛的可能。同时,也常透过不断的索求来验证对方的忠诚,却往往因而把对方逼疯,最后抛弃他们。
这些内在心理机制的变动,因为强烈的不安感时时侵袭,造成自我保护的机制随时在机警地监控着。他们就像野地里独自生存的狼,在自然环境的竞争下,存活下来是他们最重要的原则,保护好自己,才能好好活着。
这样的活着其实很累。他们由生存本能推动着自己前进,好的时候可以稍微放鬆、喘息一下,有时拖着疲惫的身心,又会不断地想,自己究竟什么时候才能解脱?活着似乎没什么意义,死亡会不会让事情简单些?也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爱,整个人就像一个空洞的皮囊。
他们不肯轻易放弃心中的美好想像,但「结束生命」的念头,也常在他们的心中不断出现。
(本文摘自/边缘人格──以爱为名的控制,被恐惧绑架的人生/宝瓶文化 )
资料来源:http://www.uho.com.tw/hotnews.asp
" />